中国众创空间如何应对WeWork的冲击?
2018-02-17 18:42:33
  • 0
  • 0
  • 1
  • 0

中国众创空间如何应对WeWork的冲击?

      WeWork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众创空间,2017年7月,软银集团及私募基金弘毅向WeWork投资5亿美元,并设立中国WeWork公司。这5亿美元将专款专用,用于WeWork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在2017年3月份,WeWork公司拥有120个创新空间,全球有9万会员,而现在拥有212个创新空间,全球会员已经达到20万,很明显,不到一年的时间,发展速度已经超过100%,而2016年3月之前,WeWork在全球的23座城市拥有80个共享办公场所,分布在美国的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特区、迈阿密、芝加哥、奥斯汀、伯克利、旧金山、洛杉矶、波特兰和西雅图等城市,以及英国伦敦、荷兰阿姆斯特丹、以色列特拉维夫等。WeWork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说如果中国(扩张)不比全球速度快几倍,就是我的工作没做好。2016年7月,进入中国市场,首站是上海。截至目前,只进入了上海、北京、香港三座城市,开店11家。WeWork宣布将进入深圳,以及厦门、成都、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中国众创空间如何应对WeWork的冲击?

       下面笔者先来说说中美众创空间巨头的优劣势对比。

       1、2017年4月26日,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合并,新公司2017年将全球布局24个城市近100个场地,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中国台北及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城市,未来将坚持全球化战略布局,计划三年内在全球35个城市设立150个场地。

        可是WeWork在2017年4月就已经拥有120个全球众创空间了。

      2、WeWork是全球行业巨头,是世界名牌了。

        可是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都是国内众创空间巨头,在国际上并没有知名度。就连世界品牌都谈不上,更谈不上世界名牌了。

      3、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的众创资源是比较国内化的,而WeWork是全球化的,已经搭建成全球众创空间的互联网生态圈平台了,资源共享。

      4、WeWork的投资机构比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实力大,有国际级的软银集团以及私募基金弘毅,这两家机构2017年7月投资了5亿美元给WeWork,软银集团曾经投资了阿里巴巴获得成功上市后数百倍的回报,现在又投资了WeWork,之前投资了伦敦的ARM,这是全球第一的芯片设计公司,全球高端90%的芯片设计来自ARM,这家公司的投资资金级别相当于苹果级别,苹果目前拥有2800多亿美元的现金。很明显,WeWork后续发展资金不用愁——背靠大树好乘凉。

      5、WeWork是美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的阻力比较小,而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的国际化发展将来有可能遭遇华为在美国接连碰壁的命运。

      6、2016年3月,WeWork表示,联想控股和弘毅资本牵头了本轮融资,WeWork本轮融资的估值达到了160亿美元。2017年7月,WeWork这一轮融资估值达到了200亿美元。很明显,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的估值在合并后达到90多亿元人民币,就算发展一年后,估值预计也就在150亿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25亿美元,这与WeWork20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只有12%。WeWork是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合并后的9倍左右。

     7、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2017年合并后,规划未来一年发展到100家众创空间,规划未来第二年发展到150家,而WeWork过去一年的众创空间增加数量是翻倍以上,而且说中国的发展速度将是其全球平均速度的好几倍。很明显,目前212家众创空间的WeWork,如果未来一年在中国预计会发展到50家以上,而目前大中华区是11家,在大中华区的强劲拉动下,未来一年有可能达到全球众创空间450家左右。很明显,这与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联合后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国内的众创空间情况如何?

      1、国内众创空间大多数是二房东,一方面由于是整个楼面租下来,租金相对便宜,另外享受地方政府补贴,加上风投资金的投资,整体算下来,众创空间工位出租开始时还有利润。

       不过,随着时间发展后,现在很多众创空间出现一半左右的空位,这导致众创空间管理层收入下降,另外,同样的工位月租金下降了,深圳甲级写字楼已经出现900元租金的低价位了,因为另外一半空间如果价格高就会形成空缺,不如低价出租。现在,不再局限于原来的众创空间入驻标准了,就连餐饮业、零售业等不是创新强的众创也进来了。

       现在还出现一些迹象,众创空间拖欠物业租金三个月或以上的很多。

      2、国内还有像SOHO这种自家物业进行设立众创空间的,相对来讲租金压力没有,可是经营方面、管理方面也是一样的同质化,好处就是租金方面能够掌握一定的优势竞争力。

      3、国内还有一些经济园区创办的、企业创办的、大学创办的、地方政府创办的众创空间。大多数都是邀请几个导师进行指导,在导师队伍中,有的是房地产高管,有的是科技企业老总,有的是管理学教授,有的是技术出身的高管,基本上偏向于技术型、企业老总型,对应研究型导师相对就比较弱,而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因为企业老总的经验只是复制而非创新,而房地产高管与其他行业并没有直接的经验复制,至于科技研发高管主要偏向于技术,而一个企业需要技术、管理、渠道、品牌、营销等方面齐头并进而且都要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才能让企业成功崛起、快速崛起。

       一些众创空间机构由于有几十个连锁场所,可是导师并没有太多,有的众创空间连风投机构创始人、合伙人、高管都邀请来担任众创空间导师,很明显,这是粗放型凑数,不能因为是出资方就随便担任导师,笔者认为,出资方担任名誉顾问是可以的,挂个名而已,众创空间的导师应该是国内专门研究企业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的著名专家国内顶尖专家。所以,国内众创空间的导师现在是杂牌军而非正规军。

      4、自1987年中国的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出现,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已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30家,全国上报众创空间名单2345家,共4875家,成为全球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孵化器起源于西方,目前已经超过西方的数量,在2015年之前,中国企业总数是3000多万家,包括大中企业、中小微企业,可是到2016年底仅仅中小微企业就达到7000多万家了。很明显,大量中小微企业的出现必将带来巨大的饱和,这显然是粗放型发展模式。

      中国的各类软件园、互联网孵化器、生物医药园、新材料孵化器、集成电路孵化器、农业孵化器等产业与行业特色的孵化器大量涌现。众多的专业化孵化器涌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做好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示范,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科技部开展了第二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遴选工作。按照《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的相关要求,坚持服务和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科技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第二批33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进行示范并予以备案。

      除了大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园区联合大企业建设的孵化载体等也加入到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阵营。在聚焦产业领域上,物联网、激光制造、机器人、精准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仍是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聚焦的重点领域,同时服装时尚设计等传统产业领域也加入进来。从地域分布上,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布局由东部沿海逐步延伸至中部、西北、西南等地区。专业化众创空间在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新业态、形成新产业、促进社会就业、培育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备案工作更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专业化、高端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

      国内众创空间有哪些弊端?

      1、众创空间专业化已经形成,可是这是产业集聚区,而不是众创空间里面的单个企业的巨无霸扶持,这是扶持整个众创空间的做法,说到底还是粗放型发展,因为这种众创空间在地域上属于封闭型,并没有形成全球生态圈的平台发展模式,没办法达到资源共享。相反,一些企业却在追求全球研发资源、技术资源、专利资源共享,比如华为、海尔就是全球资源共享,已经形成全球企业之间的生态圈,是B2B平台。而像小米、华为等企业目前形成全球开发者平台这种基于B2C的平台。

       但是,小米、华为并没有促进别的企业的壮大,而是推动自己壮大,所以,目标位是不一样的。而海尔分解成上万家中小微企业,一方面是促进集团转型服务业,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海尔生态圈的中小微企业的成长,这与小米、华为的全球开发者平台是不一样的。

       很明显,众创空间里面入驻小微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全球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关键还需要迅速做大、做强,这一点,国内并没有引起重视,包括地方政府也是一样,仅仅给予补贴、各自优惠政策是不够的,只有引进国内顶尖企业各个领域创新研究专家,并且要通过大量合并相同小微企业、相关小微企业,才是根本提升竞争力的方法。

        2、国内众创空间大多数是二房东,但是二房东有的投资自己的孵化器里面十几家小微企业,有的投资了自己管理的孵化器里面的二三十家小微企业,结果却是因为所投小微企业没办法做大,或者说是企业没办法进一步得到资金支持,结果倒闭了。

        3、从国内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数量来看,双创之前即2015年轻只有3000多万家,而到2016年底就有7000多万家了,翻番还拐弯了,很明显,这是饱和了,自然导致大量抢市场蛋糕,可是市场需求并没有进行同期翻倍扩大,如此供需造成大幅度失衡,失衡的结果就是出现大量众创空间里面项目的大量倒闭。

        国内众创空间如何形成与WeWork竞争的实力?

        1、物联网、激光制造、机器人、精准医疗、服装时尚设计以及各种行业众创空间,笔者认为,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并不是竞争力,众创空间的行业化也不是竞争力,比如日本家电全行业倒闭,比如几年前深圳面板细分领域也是全领域倒闭。

        那么,细分和行业领域的众创空间如何才能不倒闭呢?

        笔者建议利用笔者2012年提出的第四驾马车的一系列整合方法,才是快速提升细分领域、行业内领域众创空间竞争力的方法,主要工具如同产品、同技术、同行业小微企业进行抱团合并,而且进一步把相关产业、互补产业、配套产业、上下游产业小微企业进行合并,如此就一下子形成规模大的企业了。

        很明显,把众创空间里面小微企业的数量通过大量整合缩减9成或以上,这是第一步。

        2、地方政府补贴众创空间的做法,取消当前的粗放型众创空间,专门补贴这种整合过的单个企业,从之前的粗放型撒网捕鱼转变成精准捕鱼。之前的撒胡椒粉补贴已经被众创空间很多流失一半项目来看,已经失败,这说明地方政府官员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撒胡椒粉扶持众创空间的弊端。

         现在,通过邀请国内顶尖企业一系列创新方面的研究专家,通过邀请三年内把众创空间入驻的小微企业打造成年销售额千亿元级别的企业,如此,众创空间就从广种薄收转变成精种巨收的效果,而且从不容易出名迅速转变成世界500强企业。

        WeWork并不是着力打造孵化器里面的企业三年内迅速做大,而是想快速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这个占有率主要是指众创空间的数量和众创空间的会员数量,至于会员三年内能否做到年销售千亿元级别、能否成为世界名牌、能否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等等,这些就不是WeWork的发展方向,如此来看,WeWork也是粗放型发展,并没有这方面的竞争力,而国内的孵化器还在模仿WeWork、追赶WeWork,结果只能成为WeWork的小跟班,如果国内众创空间能够按着笔者建议的三年内把会员做到年销售千亿元级别、成为世界名牌、成为世界500强企业,那么,就会形成众创空间全球第一竞争力了。

      3、国内众创空间如果想在三年内把小微企业打造成年销售千亿元级别或者是世界名牌或者是世界500强企业,就必然需要不同于当前流行的企业一系列经营工具。

       当前企业流行的主要经营工具有哪些?

        第一,比如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产品创新主要是正面创新、常规创新、模仿国际领先企业的产品创新。

        第二,比如国内智能手机行业使用的营销广告主要有综艺节目冠名权赞助、体育赛事赞助、明星代言、各种顶尖活动冠名等等。

         第三,比如国内智能手机厂商流行的是通过手机销售连锁巨头渠道进行铺货,通过加盟店、合伙店、自营店进行铺货,通过互联网旗舰店进行线上与线下互动。

         第四,比如通过各种促销、优惠、植入互联网影视剧广告、各种互联网广告、各种媒体广告进行。

         笔者认为,这些常规营销工具,有很多力不从心,达不到更大的效果,超越这些常规营销工具的效果的顶尖经营创新工具有哪些?

         1、企业上马产品系列非常规创新,这是令竞争对手防不胜防的工具,管理大师的大师德鲁克说,企业最大的对手是组装产品,这是把不同产品的嫁接,令竞争对手防不胜防,相反,产品的常规创新、技术创新、正面创新,同行时时刻刻都在研究,都紧盯,所以,都有应对措施,而非常规创新是横空出世,自然就领竞争对手防不胜防了,这是出奇制胜。

          一般来讲,笔者建议产品多个非常规创新捆绑产品正面创新常规创新,这才是竞争力,就拿国内智能手机厂商来说,如果华为、小米、OPPO、ViVo、联想、金立、中兴、酷派、魅族、一加、锤子、格力、乐视、TCL、HTC等智能手机厂商如果能够做到产品多个非常规创新捆绑产品正面创新常规创新,就能形成与三星、苹果的差异化竞争,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优势。可是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并没有这种差异化竞争,所以,全球智能手机净利润75%或以上都在苹果手中,其他行业国内企业要想与全球行业巨头、世界名牌竞争,需要产品多个非常规创新捆绑正面创新、常规创新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达到出奇制胜。

      2、企业上马产品大爆品,比如上个世纪美国耐克给日本运动品牌代工鞋底,可是后面他们自己研发出园钉形鞋底,不再代工而是自己打造品牌,结果6个月销售增速同步增长60多倍,一举超越运动品牌第一的阿迪达斯,成为运动品牌的全球老大了。

       很明显,企业依靠产品大爆品,能够带来绝地反击的巨大威慑力。

        我们再来看统一几年前推出的小茗同学饮料,仅仅进行瓶子外面包装IP卡通画改变,结果第一年带来这个产品的超5亿元的销售额,第二年增长到15亿元左右,这是仅仅进行包图案方面的微量创新,属于小爆品。

         很多人会问什么是产品中爆品?

         笔者认为,能够让企业销售翻倍或以上,就属于产品中爆品了。很明显,这是就整个企业的年销售额为标准的,而产品小爆品是指单个产品的年销售额与别的单个产品年销售额对比而言的。而产品大爆品也是就企业年销售额同比而言的,当然也与同行销售总额对比而言的。

       3、企业上马营销大爆品。国内常见的综艺节目冠名权赞助带来的收视人次在1.5亿左右,近年广东卫视主球火节目12期带来1.6亿人次的收视,而国内的一些主流网站视频的点击率有的达到1000多万,有的达到数百万,有的达到50万以上,实际上,这些视频的点击率很多是泡沫,通过付费刷流量导致虚增的。一般来讲不会超过40万次,所以,超过40万次的基本上都是虚增为主。

       而央视广告一般带来2-3亿人次收视规模。不过把央视广告收视人次规模做到5-10亿,才是营销大爆品,同样的央视成本,但是收视人次却是翻倍或翻2-3倍。如果国内企业使用这种营销大爆品,能够在广告成本不增长的情况下,能够推动销售同比增长100%或200%-300%,遗憾的是国内企业也好、营销专家也好、品牌专家也好,并没有这种营销大爆品的效果。

      也许,读者想要笔者举例营销大爆品的效果案例,笔者认为马云推动的双十一就是轰动全国5-10亿人次的营销大爆品,值得企业家、营销专家、品牌专家好好思考玩味。

      笔者创新的企业大爆品里面不仅有产品大爆品工具,还有营销大爆品工具,营销大爆品除了国内这种情况外,还有洲际营销大爆品、全球营销大爆品,洲际营销大爆品一般轰动人次在10亿-20亿左右,而全球营销大爆品一般轰动人次在20亿-35亿人次左右。像碧昂斯这种国际巨星轰动美国的收视人次在1.5亿左右,相当于美国人口市场45%左右的覆盖率了。

      4、企业上马渠道大爆品。国内OPPO、ViVo、华为、金立的渠道比较多,最多的是OPPO,达到25万家销售网点,而ViVo达到18万家销售网点,而华为已经达到近10万家销售网点,而金立也有数万家销售网点,其中金立在前年的广告费用达到60亿元左右,导致资金链断裂,股权被法院冻结。而OPPO、ViVo在印度被迫取消经销商4成利润,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万家销售网点的消失。

      小米以互联网粉丝风口起步,可是在OPPO、ViVo渠道的重磅进攻下,第一被丢失,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第一、第二分别是OPPO、ViVo,这说明渠道是销售的杀手锏,销售线下网点一般来讲自营占少部分,大部分主要是经销商网点、加盟商网点、合作商网点,可是,线下网点这三种模式都是粗放型发展,尤其是自营店成本比较高,属于重资产,这一块决定企业的盛衰大权,为什么?如果租金上涨、员工工资上涨、销售量下降、销售额下降,就会导致店铺亏损,还会导致产品库存大量增加,进一步导致资金链紧张,由于无法支付货款,那么,供货商就会停止供货,那么,企业就会面临卡壳,金立现在就面临这种问题。

      所以,不仅是智能手机企业要重视自营店连锁店,就是各行各业企业也要重视自营店连锁店的管理,可是国内目前并没有管理这方面的突破口,比如企业家、营销专家、管理专家、品牌专家对这个问题都没办法解决。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种重资产难题只有两种出路,第一是成本下降、销售量或销售额不降,第二种办法是成本不变销售量或销售额翻倍,笔者提出的渠道大爆品属于成本不变销售量翻倍或者是销售额翻倍的工具。

       在笔者渠道大爆品这个工具里面,以上的成本不变销售量或者是销售额翻倍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有可能形成成本不变销售量或者销售额翻3-5倍的效果。

       很明显,这种渠道大爆品对于当下的企业来讲是十分需要的,比如瓷砖行业前10强普遍出现销售增速同比增长1至3成,可是该行业中小企业普遍出现销售增速同比下降1-3成,而家电行业前10强也是这种情况,该行业中小企业也是普遍与瓷砖行业一样,实际上,瓷砖行业的情况在更多行业上演。

      企业要想快速提升销售翻倍或者是3-5倍,那么,就需要渠道大爆品这种创新的顶尖渠道工具。

        企业渠道大爆品不仅有国内渠道大爆品,还有洲际渠道大爆品、全球渠道大爆品,遗憾的是国内企业家至今没有一家会使用这种顶尖大工具,而这种大工具就是世界名牌、世界500强企业也不会使用,如果国内企业会使用,就会在竞争力方面出奇制胜。

        5、企业上马渠道大爆品系列衍生品,笔者认为,渠道大爆品仅仅是企业渠道创新顶尖工具的入门工具,还有更多的衍生品可以开发,这一块的净利润有可能与销售产品的净利润旗鼓相当。不过,渠道大爆品系列衍生品需要在强者恒强的情况下,才能发力,而且越强效果越明显,而且呈现出加速度的效果。

       6、企业上马品牌大爆品。国内对于品牌一般知道品牌授权会收费的,但是对于品牌授权收费的深入研究就比较缺乏了。一般是某个创新企业做出名后,市场出现更多的加盟商,而加盟商是要付费给品牌方。但是,这些加盟商还是销售品牌方商品的。

        可是迪士尼品牌授权基本上是对行业外的企业公司进行授权,而迪士尼9成收入来自品牌授权收入。

         很明显,国内外企业要想把品牌进行这种跨业授权前,先必须把自己企业打造成世界名牌,这才是前提条件。然而国内企业大块头不缺乏,比如国家电网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而中石化、中石油年销售额在2万亿元左右,而沃尔玛年销售额在3.5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全球第一大企业。可是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都不是世界名牌,也不是世界品牌,世界品牌的标准是海外收入占比一定要超过一半,而世界名牌必须是产品档次是中高端,而且销售产品全球覆盖率要大,尤其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要覆盖,成为主流供应商。

         世界名牌带来的销售拉动效应是国内企业家、营销专家、品牌专家所无法运作的,比如去年11月,苹果7旧手机订单无数次追加,而华为新机销售却出现砍单,主要是前者4299元、后者3899元,仅仅400元的差价,消费者宁可多掏400元买苹果旧机也不愿买华为新机,为什么?因为苹果是世界第一名牌,而华为仅仅是世界品牌还谈不上世界名牌。

        不过,苹果虽然是世界第一名牌,但是在品牌授权方面并没有精彩之处,很明显,这是对品牌资源的浪费。或者是并没有开发品牌这样的一座金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内众创空间、孵化器要想形成与WeWork的正面竞争,企业必须同时上马产品系列非常规创新、上马产品大爆品、上马营销大爆品、上马渠道大爆品、上马渠道大爆品系列衍生品、上马品牌大爆品。如果模仿WeWork永远成为WeWork的小跟班,而且与WeWork的差距会越来越远。国内企业界、政界、学术界都要重新思考并且打造一系列企业经营创新全球顶尖工具,才能抗衡WeWork,各行各业企业要想抗衡世界名牌或者想成为世界名牌,一样需要同时上马这六个方面,才能成功,否则谈与世界名牌竞争是空谈,否则谈打造世界名牌是空谈。

    

作者吴东华是前中国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前中国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企业大爆品创始人 

他邮箱wudonghua020@163.com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