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商务部经济名家吴东华接受中央国资委主管的《国企》杂志封面采访
2018-07-06 22:39:31
  • 0
  • 0
  • 3
  • 0

国家商务部经济名家吴东华接受中央国资委主管的《国企》杂志封面采访

国企利润增长10%目标惹争议 繁荣背后藏隐忧

2013年06月08日 14:10
来源:国企 作者:刘青山

国企2013年第6期

10%之溯源:数字背后的生命力

出身企业管理者的蒋洁敏,会为央企制定一个毫无根据的发展目标吗?

文 | 本刊记者 刘青山

2013年4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经济形势通报(视频)会议。国资委主任蒋洁敏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发挥好“稳增长”的中坚和骨干作用,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努力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民生、促进就业上走在全国前列,以“保增长”助力全国“稳增长”。增加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以上。

上述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媒体、公众包括部分央企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力挺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国务院国资委和大部分央企选择了沉默。

其实,央企保增长论调并非蒋洁敏首创。2011年末以来,针对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央企利润下滑势态,国务院国资委在2012年和2013年央企负责人会议以及其他会议上,均将保增长当作年度首要任务。所不同的是,上述会议没有对增长的幅度进行明确要求。

而这一次,新官上任的蒋洁敏,第一把火就对利润增幅做了明确要求。这也是国资委成立以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央企的整体年度利润增长目标。

10%:大企业责任

10%利润增长目标的源头,就是央企作为大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

十八大顺利闭幕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响亮地提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第一次成为全民族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坚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然而,通向中国梦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增速面临较大的保增长压力:2012年全年GDP增速为7.8%,2013年一季度略有回落,为7.7%。对于中国而言,这样的增速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市场对一季度的预测中值为8.0%。

因此,今年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工作,第一条就提出要持续发展经济,把“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当作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蒋洁敏提出,“保增长”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共同的责任,中央企业必须发挥好“稳增长”的中坚和骨干作用。这既是重大经济责任,也是重大政治责任。而10%——这个将成为央企整体年度利润增长目标的量化数字,也表明了国务院国资委对于麾下115家央企在非常时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骨干发挥带动和关键作用的信心和底气。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政府可以提要求,但具体实现还是要靠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如是表示。

大企业有大责任。“大企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可以稳定中国经济大局,可以带动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社会就业。”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认为,保增长是包括央企在内的中国各类所有制大企业的应有之举。

“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央对国资委提出了要求,要求央企多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中央没法要求其他所有制的大企业。”中国恒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说,“毕竟央企是共和国长子,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国家的优待,所以多承担点责任我觉得很正常。总体来看,我认为政治意义的因素可能会更多一些,以至于有人会质疑,蒋主任怎么会做出这样一个带有行政命令色彩、不太像企业家风范的决定。”

对此,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吴东华对《国企》记者表示:“我不认为蒋洁敏的要求带有行政命令色彩。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是央企的股东而非老板。股东要求企业实现盈利天经地义。如果企业没有经营和利润指标,还叫企业么?”

一位科技型央企负责人在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国资委提出的保增长要求是底线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央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总是讲三个责任,责任体现在哪?体现在关键时刻。再说一句,央企领导要讲政治,央企眼下最大的政治是什么?就是保增长。”

10%哪里来?

在此次央企保增长目标提出后,大家对10%的利润增长几乎集中了全部的关注热情,因为这是国资委首次以利润指标的形式对增长幅度加以要求。那么,这样的一个数据是如何得出的呢?

每逢年终岁末,各央企都会对本年度工作进行梳理,并对下年度工作进行规划。规划的内容中,就包括新一年的营业收入增幅、利润增幅。以记者随手翻到的某央企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为例。该报告提出,2011年要确保集团公司营业收入1215亿元,增长50.09%,利润31.06亿元,增长20.15%。

“这一数字往往会在企业经理层讨论并经董事会批准后,提交国资委。”中国诚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说,“企业一般都愿意报得低一点,这样完成起来难度会比较小,超额完成的部分还会有奖励。”

王志钢表示,国资委会对企业提交的发展目标进行审核,“会根据企业在建项目的完成进度、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等因素,对企业提交的数据进行修正,然后返还给企业。经过几轮沟通以后,就会生成国资委对企业的考核目标值”。

这样的工作,往往是在每年的4月完成。因此,王志钢判断称,蒋洁敏提出的8%的营业增长目标,10%的利润增长目标,“应该是基于国资委对各企业上报数据平衡后,加上对总体经济形势的预判,以及综合其他因素后得出的结论。”在他看来,蒋洁敏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绝不会脱离企业实际,提出不现实的发展目标。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潘朝金也指出,蒋洁敏出身企业,更了解企业的状况,这个目标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更多的也是众多企业情况的一个综合考量。“虽然这两年通过降本增效、管理提升、结构调整,央企的管理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央企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企高管对此提出了质疑:“据我所知,国资委提出这一目标的时候,各央企的考核指标还没有最终确定。个人理解,在多数央企对未来发展前景表示担忧的背景下,大家上报的数据综合的结果可能无法实现保增长的目标。这样国资委就会比较被动。”因此,这位高管判断认为,国资委想通过这种绝对值数据的提出,给企业施加压力,提高企业上报数据。

“当我听说有可能是蒋洁敏出任新一任国资委主任时,我就呼吁他应该在追求利润率的方向上发力。”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吴东华在接受《国企》杂志采访时表示。因此,吴东华看到蒋洁敏在上任后不到一个月就把注意力放在利润增长上后,就在自己的博客贴出文章,表示要为蒋洁敏的这一做法鼓掌。

吴东华认为,过去国资委对央企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减少、主业优化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上。“至少表现得比较明显的是这几项工作,而似乎忽略了利润率这样一个代表关键竞争力的指标。此次我鼓掌的原因就是因为方向对了。这会有利于中国经济从过去企业投资为主导的粗放型向企业经营为主导的精细型发展转型。”

分类考核还是一刀切?

国资委提出8%和10%两个增长目标后的第二天,《国企》杂志记者参加了一家央企的内部活动。作为53户重点央企之一,尽管整体经济形势不佳,但这家企业还是在2012年实现了堪称漂亮的业绩,尤其是利润增长。活动结束后,该企业董事长跟媒体朋友聊天时提到了国资委的保增长令。他不无担忧地表示:“也不知道10%的利润增长目标是央企的整体目标,还是对所有企业的统一要求?”

在这位董事长看来,如果国资委统一使用这两个标准考核所有企业,就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对于我这家去年利润增幅比较高的企业来说,今年再实现10%的利润增长难度就比较大。反倒是对于那些去年经营状况不太好的企业而言,实现起来难度会相对较小,因为基数小。这样一来岂不是成了鞭打快牛?”

这样的担忧,并非个案。

中国诚通是国资委两家资产经营试点企业之一,承担着较多的资产盘活等任务。因此,国资委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央企从资产处置、股权转让,包括股票退出等活动中获取的利润,国资委在考核时通常予以减半计算,因为不是营业利润。但对于诚通而言,这正是主业。所以诚通上述交易利润就不会予以减半计算。”中国诚通一位高管解释说,这充分表明了央企之间的差别很大。“比如今年煤价比较低,对于火电企业以及其他用煤大户来说,这是个利好消息,但对于神华、中煤等企业来说恰恰相反。”

115家央企中,经营状况表现不一,产业周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有垄断行业的企业也有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不太可能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4月23日召开的视频会上,国资委也并未对单个企业下达具体的保增长目标任务。

然而,问题在于,国资委也并没有针对上述疑问进行具体答复。国资委综合局内部人士透露,未来或将选择一个合适时机,对保增长的考核等问题进行统一说明。“按照我的理解,8%也好,10%也好,都是整体性的要求。不会针对单个央企,更不会用这样的标准对央企进行考核。”王志钢表示。

“10%”的跨越:“不可能任务”考验?

机遇和挑战同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存,央企将面临艰巨的考验

与2012年中央政府提出的“稳增长”口号不同的是,国资委提的是“保增长”,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出当下中国经济形势的严峻。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

从2.7%到10%,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跨越。

所以,国资委向央企提出今年要保证10%利润增长要求时,人们最大的疑问就是:10%的增长要求靠谱吗?央企能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吗?

然而,早在2012年年底,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就对2013年央企的整体发展形势做了评价:“机遇和挑战同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存。”

可见,央企今年要完成这10%的利润增长任务并非不可能,但也绝非易事。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2013年1到3月,中央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和部门所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509.1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润4048.7亿元,同比增长16.5%。

一季度我国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利润和为5137.3亿元。如果扣除央企的贡献,地方国企所创造的利润只占一小部分。央企庞大的利润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中央企业一季度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延续上年四季度以来回升的态势,蒋洁敏将之定义为恢复性增长。

央企今年良好的开局,不过是去年整体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后的“修正性”反弹,更多地是源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复苏。国都证券注册分析师张郁峰指出,目前的这种增长并不是说利润增长的绝对量有多大。由于去年一季度的央企利润基数低,今年就表现为数据上的一个跳升。但是,这个跳升能否维持一整年,达到增长10%的增幅要求,尚需时间检验。

整体而言,宏观经济形势对于企业的影响将保持正面。美银美林大中华区宏观经济研究部陆挺进一步指出,2013年上半年经济上行的动力,除了去年一季度较低水平导致的有利的基数效应,还有政策刺激的滞后效应,同时需求回升,也令企业产生回补库存的需求。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将延续2012年底开始的复苏趋势。经济增速进一步回升,政策继续维持宽松,企业盈利将有大幅反弹。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也指出,宏观面对于央企保增长有利好因素,表现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也就是原材料价格下跌对以制造为主的企业有利。比如去年钢铁行业大规模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材料铁矿石上涨,如今铁矿石价格回落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利润空间。

但是,宏观经济对于央企的正面影响的持续性不被看好。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陆挺认为,到2013年下半年,当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逐渐淡出后,预计中国经济增速重新下行。

根据2013年一季度的公布数据,一季度工业经济受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增加值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两个数据都出现了下降。进入4月后,这种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汇丰日前公布的4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仅50.5%,不仅创两个月以来的新低,而且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可见,央企保增长,前路依然严峻。

结构调整压力巨大

对于央企10%利润增长目标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不平衡的结构掣肘央企利润增长”的普遍认知。

“长期以来,央企产业结构、发展层次仍需完善。虽然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但大多数企业仍分布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仍然比较低。一些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一些企业内部也存在大而全、小而散的现象,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迫切。”有专家对《国企》记者表示。

大和资本市场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经济学家孙驰指出,央企面临的调结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在2009年的刺激政策之后进一步攀升(从2007年的41.6%上升到2011年的49.2%),经济结构更加不平衡。另一方面,在国内强劲需求的推动下,过去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业向外转移,留给中国完成产业升级的时间变得非常有限。同时,上升的投入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压缩企业营利空间。

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对央企整体的营利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的是,在央企队伍中,既有像石油、电信、电力等高盈利企业在“撑门面”,也有像有色金属、建材、煤炭、化工和远洋运输等巨亏企业拖后腿,拉低了央企的整体营利能力。一些钢铁企业、机械工程公司产能远超社会所需,成为亏损大户。2012年,中远、中铝、中冶三家央企合计亏损250亿元,另有9家上市央企合计亏损额达366.94亿元。

而今年这些行业依然不乐观。《国企》记者发现,山东和天津等地有色、建材、化工等领域的地方国企,集中反映了需求不足、成本叠加的难题。一些企业表示,由于产销不畅,资金和库存周转变慢,部分企业应收账款中承兑汇票的比例大幅上升,更增添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一些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缓慢的库存调整周期,对经济形成不小阻力,增加了企业营业成本,压低企业利润和边际投资收益率,并反映出了部分低效、无效国有资产的敞口风险。”财经评论员刘晓忠指出,“而在产能过剩和总需求偏弱的情况下,依靠央企投资等产生的自我需求,消化产能,推动经济增长,显然是一个闭环式自循环游戏。同时,在总需求偏弱下,严重的产能过剩会牵制一些企业的议价能力,尤其是位于强周期性行业的央企,提价增收已处于成本收益的边际临界值,即非市场自利博弈式的提价,会压低私人部门边际投资收益率和总需求,抬高通胀预期,最终导致提价不增收。”

对此,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总经理祝波善也表示,考虑到今年内外部经营环境不稳定,很多央企前几年的迅猛扩张都落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及越来越多的央企开始出现由于过去几年大规模扩张和重组所带来的各种管理问题,央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各种管理问题”就包括央企过去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带来的极大的债务风险。刘晓忠指出,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国企的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1.8%,反映出国企高债务水平已在慢慢抵消其营利能力。而中远和中铝等的巨亏透射出高负债正加剧国有资产不良化风险。目前国有金融机构面临资本饥渴和真实储蓄率趋降困惑,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向国企低成本融资。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主任钟惠波也认为,对于央企来说,如果不能改变发展模式,债务问题将会成为其盈利难的主要障碍。虽然央企的资产规模很大,但在经济下行周期将面临巨大的折价风险。

过高的负债率无疑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拖累企业的营利能力。因此,为了“保增长”,蒋洁敏要求央企坚持现金为王,严格控制风险。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目前国内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复苏的迹象,若央企的营利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发生质变,债务继续扩大是趋势,达到年利润增长10%的目标其实并不乐观。

央企能完成目标吗?

同样是“保增长”目标,央企今年能否再像2009年那样率先从危机的泥潭中走出,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学界、坊间对此也多有讨论。

这无疑给众央企带来了更多的压力。某投资类央企高管在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坦言:“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不高,属于稳定型,而且公司今年进入的项目不多,需要两三年才能见成效。去年公司利润增长超过10%,但由于整个环境不好,今年公司完成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

他也表示,那些亏损多的央企(如中远、中钢等)由于受行业周期影响牵制,今年完成10%目标将会更困难。

那位科技型央企负责人则对记者表示:“虽然很难,有压力,但是利润增长10%的目标将会是今年公司坚持的底线,是央企必须担负的责任!”

然而近日,央企一季报公布显示,连央企中的盈利大户也是喜忧参半。

石油石化行业,中石化今年1—3月实现净利润166.77亿元,同比增长24.40%;与此同时,中石油一季度净利润却下滑8%,主要是受进口天然气数量增加及进销价格倒挂影响。

通信行业,根据中国移动2013年一季度业绩,这个曾经被认为中国最赚钱的国有企业,在今年第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长仅0.3%,几乎停止增长。不过中国联通方面,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7%,有业内分析师预计今明两年中国联通净利润增长仍保持在50%以上。

招商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刘荣表示,就机械行业中的央企而言,船舶行业的中船和中国重工今年业绩是下降的,铁路设备行业的南、北车可以达到10%的增长目标,工程机械今年恢复性增长,完成10%的目标也有希望。另外,大型设备业受产能过剩的影响,业绩可能还是有所下降。

对面临上述10%业绩压力的央企而言,要在短期内提升央企的业绩,目前看来可选的手段并不多。“我们可以想到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加大回款力度,注意维护好和客户的关系,保证该到的款项及时到。”上述央企人士表示,“另外就是从财务技术方面,例如可以将企业以前留存的利润拿出来,或者可以提前做一些利润。”

尽管如此,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北大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分析认为,2012年年底到2013年,宏观经济已由衰落走向缓慢复苏,经济下行期已接近尾声。央企在过去3年间不断锐意改革,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2013年实现10%的利润增长目标应该说还是可行的。无论从城镇化建设、网络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从能源等支柱型产业发展来看,央企都有增长的潜力。

首创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王剑辉也对记者表示,去年国企实现利润下滑5.1%,造成较低的基数,因此今年利润增长10%的难度并不如想象中的大;企业也可以通过控制非生产性支出来提升管理效率,这方面能使利润率提高至少3到5个百分点。

通往增长之路

现在距离2013年结束仅有半年多时间。国资委和央企能够找到一条确保增长目标实现的发展道路吗?

文 | 本刊记者 刘青山

对央企保增长的目标,更多的关注集中在保增长的做法、速度。

“依靠铺摊子、批项目的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刺激企业的收入、利润快速增长,同时也会给以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承认,钢铁行业目前的艰难局面与此前多轮经济刺激计划不无关系。

因此,国资委喊出“保增长”口号后,不少专家学者均表示,希望审慎处理“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不要重走数年前的产能、规模扩张老路。

跑快不能跑偏

央企中,有一部分承担着油汽电力供应重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企业的盈利状况普遍不错。而按照国资委的说法,“保增长”的注意力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所有的企业,重点是“盈利大户和亏损大户”。作为保增长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企业采取怎样的举措保证营利水平,不仅影响着央企保增长任务能否完成,而且影响着公众的切实利益。

不少人担忧,这种类型的企业只需提价,下游客户只有被动接受。形象地讲,财富无非从一个池子流到另一个池子里。“如果央企的盈利以全民刚性成本的增加为代价,如此光鲜艳丽的增长率指标又有什么意义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这些企业应该平衡好利润增长与服务民生之间的关系。

《国企》记者注意到,作为上述企业之一的中石油确实提出了打好“保增长,保效益”攻坚战的说法。其官方网站显示,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优化勘探布局、调整出油节奏、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

但实际的举措还包括提价。比如,5月16日起,中石油旗下锦西石化上调液化气价150元/吨,华北石化与大港油田携手推涨150元/吨;5月17日,前者再推涨200元/吨,后者亦涨100元/吨。不过因为没有得到中石化及其他炼厂回应,这次涨价不了了之。

另外一种担忧是,部分亏损央企会趁机向国家争取资金、政策支持,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法则。“这样必然挤压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生存空间。”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说,“从理论上说,央企的发展与民企的发展并不冲突。但是这需要公平的市场环境作为保证。否则其中一方的壮大必然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

从实际上看,至少在目前这种局面还没有出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80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8029亿元,增长18.7%;民间投资36763亿元,增长24.1%。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超过国有投资一倍以上,占总投资比重超过66%。


 

第三种担忧是,央企本身的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并不顺畅,一旦保增长成为首要任务,那么央企多年来快速扩张引发的结构性问题势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解决自然也就遥遥无期了。“国资委最应该成立的,不是保增长小组,而应该是调结构小组。”一家媒体的评论文章称。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央企高管甚至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央企在短期内把账面利润做得好看些并不困难。“翻翻家底卖一部分,对闲置资产重新评估,甚至使用一些财务技巧,都是比较便利的措施。”这样的思路是有现实依据的。新实施的央企考核办法中规定,企业今后为突出主业而清退、处置资产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在计算EVA考核值时可以不予剔除(此前是减半计算)。

针对这样的思路,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鞍钢考察时就提醒说:“企业要把扭亏减亏的短期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有机结合。”

带着药方下一线

在蒋洁敏召开的视频会议上,提出了五条具体的保增长措施,作为国资委和央企实现保增长目标的主要抓手。一是要坚持现金为王,严格控制风险;二是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止住出血点;三是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四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积极性;五是坚持突出主业,夯实发展基础。

对于这些举措,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这些是近些年央企抵御金融危机、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成功实践的总结,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人认为,这些举措较为老套,乏善可陈,如果能解决问题的话,一些央企也不至于陷入如今的亏损境地。针对后一种说法,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反驳说:“首先,央企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宜一概而论。其次,并非所有央企都做到了上述几点。”

无论外界评价如何,随后,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了委领导为组长,综合局等各厅局参与的保增长小组,旨在协调帮助中央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中央企业“保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5月6日至5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派出的第一支“保增长”工作小组在国资委综合局局长刘南昌率领下奔赴鞍钢,对照以上举措对鞍钢存在的问题问诊、开方。

“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下游需求不足、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鞍钢总经理张晓刚如是解释2012年鞍钢股份净利润亏损达41.57亿元的原因。

张晓刚表示,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国务院国资委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帮助鞍钢渡过难关。希望工作组从全局的高度,发现鞍钢发展中更多的问题,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支撑。

刘南昌则表示,工作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督促企业把达成共识的措施落实到位,并且得到巩固,使企业真正摆脱困境。具体到鞍钢实际,就是“鞍钢要实现企业深度整合,发挥协同效益;要提升管理效益,压缩管理层级,控制成本上升;要发挥好自有矿山优势;非钢产业要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要继续做好企业改革和深化重组工作。”

实际上,鞍钢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企业办社会等沉重的历史负担,并非上述举措可以解决。“这需要国资委、鞍钢和地方政府多方合力,更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配合。”正因为如此,黄淑和于5月14日飞抵鞍钢,力图更好地解决鞍钢面临的问题。

中远集团则对工作组提出了“希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缩短船舶报废年限,推行国货国运”的想法。

对此,国资委内部人士表示,如果国资委确实认为企业历史问题需要资金支持,国资委可能动用国有资本收益金,而不会帮企业争取贷款。“不会给项目,不会给资金,是这一轮国资委保增长的最大特色。”

改革带动真增长

整体来看,国资委几项措施的核心,都在于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这得到了不少央企高管的认可。

“客观上说,企业的增长幅度绝不是要求出来的。”中国恒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说,“增长幅度既要看企业本身的资源禀赋,也要看外部环境,更要看内部机制产生的活力。”他建议,国资委应该通过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现在国资委的考核评价机制有为难之处。高了无法向舆论解释,低了调动不了积极性,我很理解他们。但实际上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位高管说,多数人的生存哲学是趋利避害,应该用激励和惩罚机制来约束其行为。“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自然要用好经济手段。当然,激励不仅仅是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是激励。”

该高管建议,选人用人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来决定。“指标最客观。”这样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人才,尤其是管理者的积极性。

目前,这种观念已经在某些央企成为现实。例如,新兴际华逐步探索和创建了以“层层模拟法人、环环快速联动、人人面向市场、招招应对危机”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反应机制”(简称“两制”),使每一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压力,焕发出了市场活力。2008—2011年,新兴际华营业收入、利润、EVA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8.1%、33.1%和45.6%。2012年,新兴际华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6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9%;实现利润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5%。

今年3月29日,中铝公司为了应对严峻形势,也开始进一步试点市场化开放性改革。其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下放管理权限。也就是说,中铝公司试点企业的领导,要通过竞聘上岗。上岗后可推荐管理团队,同时缴纳风险抵押金。如果能够完成竞聘时的承诺,中铝公司将返还风险抵押金并予以同等额度甚至更多的奖励,完不成既定目标的,则没收风险抵押金。

“央企改革才能激发内在动力,当下要大力推进内部机制改革。一些关键核心问题一定要继续深入改革,如推进股权多样化,大力引入民间资本,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包明华认为,内生动力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而央企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产权性质是天然原因,但是更在于激励约束机制不足,限制太多,尤其是高管薪酬改革,不能设上限。这些必须靠改革来实现。

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吴东华则认为,仅依靠国资委提出的几条举措,完成10%的利润增长难度颇大。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央企可以通过资产划拨方式,把相同产业的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比如组建酒店央企、采油央企等单一主业的股份制央企,减少同业央企之间的恶性竞争,快速提高产业集中度。既能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又便于规模化运作,既不涉及资金收购,又能吸引体制外资金,利润率可以快速提高。”

有专家认为,只有进行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增长目标。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建议:一是淘汰掉部分落后产能,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关停并转;二是真正贯彻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鼓励研发创新,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使企业可以获得合理的利润率。

“管理提升也非常重要。”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总经理祝波善建议,“企业层面,为改变经营现状,就要搞管理提升,并且深入到与管理相关的体制问题。”

10%效应:繁荣背后藏隐忧

10%的增长目标带给中国经济和央企的到底是喜是忧,关键在于央企的选择

文 | 本刊记者 王平

国资委定调的10%利润增长目标让央企普遍感受到了压力。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央企去年利润增长2.7%,要实现大跨越达到10%并非易事。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今年央企利润10%的高额增长将会对中国经济和央企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对经济:有喜有忧

“虽然去年我国经济增长7.8%,但今年年初依然谨慎地制定了7.5%的经济增长目标。如果经济增长低于7%,那么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将是翻天覆地的,长期快速发展的经济将无法承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包明华对记者表示。

在包明华看来,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在国家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引领国家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增长。这是央企的历史使命,在困难时期尤其如此。而央企由于具备技术、设备、人才、业绩、财力等各方面优势,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和排头兵,央企的稳定与增长将是中国经济一针强有力的稳定剂。

事实上,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们承担着我国绝大部分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的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通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65%;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七成,火电设备占3 /4;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七成以上;汽车产量占全国的四成以上;造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这意味着,央企的高利润增长就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基础稳定了。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10%利润的增长目标可以说给予中国经济一个有力的信心支持。”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潘朝金说道。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北大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也表示:“国资委提出的2013年央企发展目标,凸显了中央企业‘稳增长’的中坚作用,传递了积极的市场信息。”他认为,把中央企业的预期利润率调得高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布局。一是有利于国有企业保值增值,二是有利于形成国家重要国民经济体系所需要的基础战略体系,三是当经济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央企有义务支持和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

如果央企能够实现10%的增长目标,中国经济的“稳增长”就是十拿九稳了。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2007-201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9.54%、28.37%、26.74%、26.61%、26.18%。其中,央企占了大头。

此外,央企高利润目标的实现必然会带给国家巨额税收和利润的贡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徐则荣表示,在我国全部企业纳税的所得中,无论是税源规模还是税额比重,中央企业所纳税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使在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全部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6052.2亿元,比上年增长6%;累计实现利润79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应交税费总额107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在经济寒冬期的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116家中央企业虽然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小于往年,但其累计上交税金总额高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并高于利润总额0.6万亿元,约占去年财政收入11.7万亿元的16%。其中中央工业企业百元营业收入上交税金达到7.6元,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出3.1元。

“央企不仅要上缴利税,而且要向中央财政上交红利,实现全民共享。”王志钢据此认为,央企利润增加值目标提升应该是民众乐见其成的。

除去税收和红利外,央企利润的高额增长带给经济的看不见的影响更大。

“各大央企在保市场供应、稳定物价、带动就业、抗震救灾、扶贫捐赠等方面一直冲锋陷阵,利润额高就意味着更有能力,以其自身利润的牺牲,以其所处的基础性、上游性的行业特征为国民经济下游产业,以及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主导作用。”徐则荣表示。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许保利指出:“央企在一些行业中处于龙头,引领着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企业个体素质的提升,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发展。尤其将带活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素质和能力。这对提升中国经济整体素质起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央企的高增长目标会导致央企有理由挤占民企的生存空间,危害整个经济的健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就表示,尽管央企近年来的改革比较成功,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其他经济体带来了至少是心理上的压制。“因此,如果一味强调央企利润增长,而不顾社会竞争环境的优化,那么央企利润的增长势必意味着更多社会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平均效率的降低。毕竟,央企的集体决策制虽利于监管,却不利于效率。”

对央企:有利有弊

“10%的利润增长目标必然会给予央企一个很大的外在压力,让央企降本增效,加强管理,练好内功,逼迫他们从外部努力获取市场发展机遇,从内部努力创造市场需求,这是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许保利告诉记者,虽然宏观环境困难,但是市场机遇并非不存在,这更能让企业获得成长。

上海天强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祝波善也表示,以往央企更注重规模性增长,通过规模带动效益。而此次国资委对央企利润率提出具体目标,说明国资委更加注重央企的增长质量,并且会对央企的行为有一个带动和引导作用,让央企从规模增长转移到内涵式增长的轨道上来,提高营利能力。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虽然作为一个“企业股东”对“经营管理层”提出实现目标并非不妥,但是企业的状况和市场发展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可能会导致企业行为偏离10%增长目标的初衷。

“这肯定会出现企业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行为。”潘朝金表示,我国企业普遍缺少放眼全局的战略眼光,本身就容易走上注重短期利益的弯路。短期目标的驱使可能加剧这种情况的出现。

他解释道,像我国钢铁等行业的亏损,虽然受大环境影响比较大,但是产能严重过剩说明了在行业发展快速的时候,只顾当下利益,一味加大投入和扩大规模,没有看到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早做准备,兼顾长远利益。

而让业界担心的是,注重短期利润的增长,可能让企业忽视短期内的环保投入。“对于大型央企,不小的环保投入并不能立马转化成经济效益,也许就搁置一旁。”潘朝金坦言。前不久,环保部组织完成了2012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八家中央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工作,并对环保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15家企业开出罚单,其中不乏中国石油、中国铝业等央企。 而在属于环保部重点监测企业并违规排放的企业中,也有央企的身影。短期经济目标的压力之下,央企难免会降低环保要求和投入。

同时,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每年都会做很多扶贫、捐赠等各种社会公益,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其中支出金额并非小数。据悉,2011年底108家央企发生对外捐赠支出,累计支出总金额为37.70亿元。有专家表示,在有经济增长目标压力的当下,有的企业就会选择减少公益支出。


 

“更为严重的是,面对来自市场和国资委严厉目标的双重压力,有些企业发展确实困难,不排除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潘朝金对记者表示,从财务的角度来说,体量巨大的央企,从资产、成本、收入等方面动点手脚,比如少计成本,将经营费用资本化等,在没有严格审计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蒙混过关的。如果这样做的企业较多,会造成新的财务风险。这需要国资委加大财务审计力度来规避。

在潘朝金看来,这些担忧应该引起关注。央企发展存在的风险,必然会回馈到整个国家经济中。更重要的是,这些风险会造成全民资源的浪费,损害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包明华则认为,如果国家经济发展不稳定,央企的长远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我们希望企业发展尽量兼顾长远利益,但是这些都应让位于保证国家经济正常平稳发展这个重大任务。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央企没有选择的使命。” 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吴东华接受《国企》杂志封面采访 - 第一整合专家 - 国资改革、企业并购整合首博,企业并购导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